2024-12-27 18:32:50 來源: 微商品牌网
“买到合适的助听器太难了。”浙江的张小芳感慨道。她从事个人护理品类采购业务,却还是在给父亲配备助听器时遭遇了许多波折。她前后网购了两对千元价位的助听器,都因佩戴效果不佳退货。她形容说:“感觉(助听器)只起到喇叭放大声音的作用,佩戴后能听见,但听不清。”她转而将目光投向线下,又因价格贵、门店间售价差异大等反复纠结,领着父亲跑了三四家门店,最终买到一款价格上万元的进口助听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约2.97亿。另据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四省抽样调查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的听力损失现有患病率为44.88%。根据这一数字推算,全国老年听损人群可达1.33亿。
听损老人是助听器最主要的使用群体,但国内助听器渗透率不足10%。记者调查发现,助听器市场呈现两极化现象:一面是低至百元的网售低价助听器,无须专业验配,质量参差不齐;另一面是线下门店动辄上万、提供专业验配的高价助听器,老人舍不得买。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助听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郗昕指出,应尽快提升大众对老年听力损伤的重视程度,为更多老年听损人群提供更高品质、更易获得的个性化服务。
听损老人是助听器最主要的使用群体。本文图/视觉中国
混淆概念、旧款新卖
这几年来,国家三级验配师袁晓在助听器售卖门店内常遇到这样的场景:老人从口袋里掏出来网购的助听器,少则一两个,多则七八个,然后抱怨助听器都是骗人的。据了解,网购助听器的价格通常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无须专业验配即可使用,但往往无法发挥助听器应有的作用,最终不得不被闲置。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浏览了多个主流电商平台上热销助听器的评论区,发现其中不少差评。有消费者反映,一款售价为2499元的助听器多次调试后仍时常发出“啸叫”,老人戴了“头昏脑涨”。
袁晓指出,一些价格低廉的产品可能只是模拟机。她解释道,传统助听器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所谓模拟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扩音器,技术含量较低,放大声音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长期佩戴还可能会对听力造成损伤。数字机包含芯片,能够实现降噪并降低失真度,是如今市面上的主流产品。部分逐利的商家用模拟机冒充数字机,由于其外观基本一致,消费者通常难以辨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龙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国产模拟机能够满足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偏远地区的听损老人的需求,甚至凭借价格优势远销东南亚市场。郗昕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模拟机如今已显得低端、过时。
苏州某听力配套产品企业创始人、董事长徐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前最便宜的国产基础款助听器数字芯片成本不足十元,通常,一款数字机的售价在千元至万元不等,最便宜的数字机只需一两百元。
记者发现,一些线上店铺打着老人“耳聋耳背专用助听器”“三甲医院推荐”的幌子宣传,实际售卖的是不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的辅听耳机。郗昕指出,助听器属于国家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普通的辅听耳机虽然在放大声音的同时可能也具备降噪功能,但没有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资质,属于电子消费品,不能称为助听器。
徐炜称,不同企业申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周期有所差异。对成熟企业而言,注册周期通常在10―12个月;而对于刚入行的企业而言,至少需要12―18个月。除了研发,另需投入数十万元,用于产品检测、注册等。部分规模小及跨界入局的企业会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销售。近年来,由于普通耳机行业趋于饱和,许多原本生产耳机的企业跨界入局,希望在潜力更大、客单价更高的助听器市场“分一杯羹”。
线下市场也并非风平浪静。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一些进口助听器的生产商会与经销商达成协议,故意给型号较旧的产品换一个名称及包装,然后重新注册,以更低价格卖给经销商。经销商有较大自主定价权,通常有两种操作:一种是直接打着“新款产品”的旗号,将其按高价卖出;另一种是定高价后以超低折扣出售。某听力连锁品牌创始人艾双利分析称:“由于经销商和代理商达成一致,相关部门很难对此有效监管。”
徐炜补充道,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一些助听器门店间展开了无序的价格竞争,而低价通常是以牺牲门店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前提。“事实上,市场是有能力给用户提供好产品、好服务的,但目前行业门槛太低了。”艾双利说。
为何不愿佩戴?
据北京听力协会等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在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上升至1/2。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听力缺损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致残性疾病,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可预防性和低认知度。
龙墨称,目前老年人听力干预的主流方案包括药物、助听器、人工耳蜗等。老年性听力损伤大多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下降的进程基本是不可逆的,很少采取药物治疗。对于占大多数的轻度至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老人而言,助听器是较为安全的首选项。郗昕补充道,只有当听损十分严重,听觉感应细胞几乎完全失效,才会考虑植入人工耳蜗。
“尽早配备助听器有利于延缓听觉功能退化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老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疾病的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防聋办公室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研究员王硕指出。郗昕分析说,已有研究认为,听力损失是痴呆症的最大可调整风险因素,预计如果消除听力损失,痴呆症患病率将降低8%。干预(如验配恰当的助听器)及听力康复,可能会预防或延缓痴呆症的发病和进展。
然而,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北京听力协会会长万敏在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期间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人们从发现听力下降到使用助听器,平均要花费6―7年。由欧洲听力仪器制造商协会发起的一份多国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助听器渗透率不足10%。作为对比,这一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是17%,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渗透率在30%―40%。
听损老人为何不愿佩戴助听器?郗昕指出,当前国内对保护老年听力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人没有把听力损失当作一种疾病。
这与老年人听力衰退的特点有关。郗昕介绍称,老年人的听力往往从高频开始衰退,再逐渐向低频过渡。语言中的元音大多属于低频,决定了声音是否响亮;辅音大多属于高频,对语言的清晰度贡献很高。高频衰退导致辅音识别能力下降,老人虽然无法听清每个字,但能够依托原有语言经验“连蒙带猜”地补全信息,大多选择“凑合着过”,没有寻求干预及康复的意愿。
“理论上,国内有上亿听损人群,对助听器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受限于人们对于追求听力健康的意识不足,这并没有转化成现实需求。”徐炜说。这片被视为“蓝海”的市场迟迟没有迎来期待中的繁荣。
高价仍是阻滞消费者选配助听器的重要因素。在线下门店,经专业验配的助听器价格从两三千元至数万元不等,进口新款助听器上至八九万元仍未封顶。徐炜称,通常,价格数千元、行业头部的几家企业生产的助听器质量相对有保障。
龙墨曾参与国家听障人士助听器产品招标工作。她谈道,助听器的硬件成本价并不高,动辄数万元的助听器价格还是有一定“虚高”成分。不过,艾双利认为,消费者应更全面理解助听器的价格,其中不仅包含产品本身,还包含数年的验配服务。“一些产品标价低,可能是因为价格内不包含验配服务。”她说。
海外巨头垄断是造成高价的重要原因。智研咨询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瑞士索诺瓦、丹麦戴蒙特、美国斯达克等进口品牌占据了中国助听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主打医院及线下专业验配销售模式,以高端数字机和定制机型为主,产品价格较高。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占比不足10%,主打中低端市场,与进口品牌在核心技术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郗昕分析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些外国品牌形成了独特的成本结构和定价体系,又因起步早、技术成熟,很难轻易动摇。差距尤其体现在芯片上。“助听器个头小,又要具备智能化的运算能力,对芯片要求很高,开发成本也高。”郗昕称,“国际品牌各自都有专为自己的产品开发的芯片,而国内很多厂家都是去买市面上的通用芯片,且市面上流通的部分进口芯片价格也在逐渐上涨。”
龙墨说,有少部分生产厂家已完全实现助听器芯片的国产化。徐炜称,如今,包括喇叭和麦克风在内的许多助听器零件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从市场表现看,近年来国产助听器的售价有所提升,正逐渐迈入中高端市场。
6月13日,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提供一份听力解决方案”
“比起产品本身,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份听力解决方案。现在助听器行业内很多企业都把方向搞错了。”艾双利说,“需要明确的是,在助听器领域,不是产品解决问题,而是专业验配后的产品解决问题。”
艾双利介绍称,按照门店标准验配流程,验配师需先对用户进行听力评估和检查,如耳镜检查、言语测试等,再依据听力损失情况和用户需求,推荐适合的助听器型号,结合用户试戴情况进行多次精细化调试。王硕指出,相较于医院,一些线下门店在检查环节上可能存在缺失。她建议,老年人配备助听器前,先到就近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王硕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助听器并不是越贵越好,关键在于合适、舒适。”她说,具体选择何种助听器,需要综合考虑老年病患的听觉功能特征、使用需求、经济状况以及操作能力。
由于听力状态是变化的,验配师还需要定期给用户重新安排听力测试并进行设备调试。艾双利指出,整套服务通常会持续五六年。郗昕补充道,助听器使用效果如何,本身带有较强主观性,需要验配师与听损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动态的沟通。
郗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发达国家,助听器大多属于处方类医疗器械,由医生开具证明,再由拥有丰富听力知识储备及实战经验的听力师提供后续服务。但国内助听器领域内能够称得上是“听力师”的并不多,更多只是负责提供验配服务的验配师,整个验配服务体系专业度亟须提高。
郗昕分析称,一方面,国内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听力学人才培养体系,听力健康从业人员整体数量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国内并未对助听器门店内提供验配服务的人员设立强制性的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资质认定上,国内设有助听器验配师证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对应资格证书。然而,艾双利指出,各地考级单位对考试的监管力度不一,其含金量存在争议。她举例称,有的地方虽然明文要求报考者积累一定的工作年限,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只要报名就能考。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该考试的严格程度可能还比不上驾照考试。
“老人使用助听器,还需要家人共同协助。”张小芳说。她举例称,助听器电池很小,容易丢失,需要定期更换,很多老人嫌麻烦,干脆就不用了。郗昕提醒称,助听器作为一种精细的仪器,其日常维护须注意防水、防潮、防曝晒、防耵聍(俗称“耳屎”)堵塞出声孔,养成及时收纳、定点保存、定期检修的习惯。
7月17日,江西景德镇乐平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助听器适配专业技术人员为严重听力障碍患者测试评估听力损失情况。
OTC助听器靠谱吗?
产品价格高、验配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的现实下,非处方(OTC)助听器正成为提升渗透率的突破口之一。202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设立并监管一类新的OTC助听器品类,适用于轻中度听力损伤人群,它无须专业验配,也无须医生开具处方,患者可通过各种渠道自行购买。相较于传统助听器,OTC助听器的上市门槛、成本以及售价都要低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OTC助听器仍属于医疗器械范畴,且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如最大声输出必须限制在特定分贝内,包装上必须清晰地标识“OTC助听器”字样,提示消费存在风险,且生产企业必须提供线上远程服务等。
“但在中国,助听器销售本身无须医生处方。对于OTC助听器这一概念,国内市场目前的认知也很模糊。”艾双利说。有的人认为线上买的就是OTC,有的认为不需要经过专业验配的才是OTC。“OTC助听器概念泛滥化,会让不明内情的消费者产生错觉,以为听力受损是随便一款产品都可以解决的,实际上他可能需要的是更专业的验配服务。”
龙墨认为,线上销售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按照目前的社会认知和市场发展状况,OTC助听器不宜推广太快。徐炜提到,即使是头部的大品牌,线上助听器销售退货率也是极高的。郗昕说:“一些企业只顾逐利,不重视产品安全性以及验配服务能力的建设,反而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口碑。”
老年听力健康正愈发受到重视。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2024―2027年)的通知》,提到要加强老年听力筛查和干预,鼓励老年人采用听力自测软件等方式进行简易听力筛查,倡导有条件的地区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听力筛查。目前,北京、浙江、上海等多地已推出政策,将包括助听器在内的康复辅具纳入适老化补贴范围。符合条件的老人购买助听器后可按比例或额度享受补贴。
郗昕呼吁,为使老年人配备到合适的助听器,需明确三个“局”:不能让低端品牌随意前来“搅局”;相关企业应明确助听器的医疗产品属性,确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谨慎“入局”;真正有实力的品牌要来“破局”。近期,郗昕等主导制订的《助听器验配管理》国家标准将正式发布,从人员资质、场地、设备、服务流程等多方面为行业提供参照标准,以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张小芳、袁晓均为化名)
发于2024.12.30总第117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听损老人的助听器困局
记者:林奇欣
编辑:杜玮
作为迈入四十岁门槛的女性,我对肌肤护理用品的挑选越发重视。在这段期间,肌肤易...
repu微商此过程实为产品销售与情感交流交融,深化人际间的温暖与信赖,亦诠释了Re...
近期,经过试用,我发现数款性能卓越的纯补水面膜具有明显改善肤质的效能,呈现出嫩...
(曾玥)“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柯成兴认为,尽管短期...
敷用完毕后,肌肤水分得以充分补充,呈现出湿润且富有弹性的健康状态。经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