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7 08:48:00 來源: 微商品牌网
曾被称为“假货集中营”的快手,也推出了品牌保护机制,主动整顿市场,今后非入驻品牌商品将被统一下架。
快手官方有意识地拒绝假冒伪劣产品,标志着社交电商已进入一个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新发展阶段。因为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在伤害代理商、门店业绩和口碑的利益,我们必须警惕和远离它们。
假冒伪劣化妆品,主要可分为3大类,前2类是传统手段,以前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我们只需要擦亮眼睛就能辨别。后1类是新手段,发轫于直播赛道和短视频赛道,稍微不慎,老司机照样翻车。
第一类:以假乱真
在造假“老司机”面前,真品全身上下都是“破绽”。因为“破绽”不在产品身上,而是存在于“韭菜”的心智之中。
一款“假品”,包括有形的货品、无形的宣传、公司的实力,只要能降低成本,它就敢做;只要消费者不去验证,它就成功瞒天过海。
①真包装,假内料
不法分子“高价”回收瓶子罐子,再重新灌入普通的内料,在二手交易平台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以正品3-7折的价格出售销售。为什么不能太低价,太低价会被怀疑是假货,而且价格高一点也为砍价留足了空间。
②假产品,真防伪标签
中国的防伪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非常强大的防伪技术支持。但问题是,消费者使用防伪技术的水平不高,市面上暴露在消费者面前的防伪技术,还是以二维码为主。若不是消费者检举,商家联同工商部门打击造假窝点和销售点,这些先进的防伪技术就派不上用场。
很多消费者辨别产品是否假货时,还是以主观感受为主,产品使用效果为辅,不仅取证困难,且维权成本极高。
③真配方,假成分
有一些产品,它的配方是真的,香味也是真的,90%的低成本原料也是真的,但它在高成本的关键成分上造假,不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是极难把它揪出来。
还有来源地问题,法国的温泉水就是比自来水贵,大马士革玫瑰就是比普通玫瑰贵。不法分子把自来水充当温泉水,就是可以卖贵一档。
④真产品,假代言人
还有一些商家(常见于微商),产品都是真的,但不愿意花钱请代言人,于是各种公开场合去蹭名人背书,然后回头就说某某名人代言了他们产品,或者某某名人经常向他们要产品用。
⑤真产品,假消费者
名人可以造假,消费者当然也可以造假。很多电视购物广告上的消费者就是花钱请来的演员。一些网红KOL的产品测试,被测试的学生竟然是他们工作室的员工。
⑥真医生,假医院渠道
随着“药妆”和“寡肽-1”等专有名词不允许用于化妆品宣传后。医生推荐和医院渠道成为新的消费者信任背书。好几个械字号的面膜就是被医院渠道炒火的。但品牌想进入医院渠道很难,但找一位真医生推荐则相对容易。
留白是最好的营销手段,既然产品是医生推荐的,那在医院销售也就不足为奇了。
⑦真药店渠道,假专家
好不容易进驻了药店渠道,但药店渠道也是有鄙视链的。名医背书的看不起药字号的;花大价钱打广告的药字号,看不起不打广告的药字号;药字号的看不起非药字号的,橱窗的非药字号,看不起角落里的非药字号。化妆品不仅要大力打广告,还要“伪造”出一两个专家IP,才有可能从万花丛中脱颖而出。
⑧真成分,假实验
还要一种极具欺骗性的假冒手法,那就是假实验。什么是假实验?就是用猪皮代替人皮做测试,用卫生巾代替皮肤做吸收测试,意图混淆视听,诋毁其他品牌,以获取消费者信任。
第二类:以次充好
如果说“以假乱真”是泯灭良心,那“以此充好”就是在违法的边缘反复试探,值到被聪明的消费者发现或检举。
①夸大成分占比
这种手法常见于针对“成分党”的品牌,即把某一核心成分,从成分表尾端,偷梁换柱放到配方表的前面。正规守法的品牌一般不敢这样明目张胆地做,最多在电商详情页、货架、传单上高频展示,或者把核心成分标在包装最明显的位置。
②夸大实验数据
针对相对“理性”的消费者,篡改实验数据,或者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表达数据来源,或者用非常复杂的展示方法,隐藏数据真相。让消费者相信实验的可测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用30个数据的测试来类比30万个数据的结果,常见于减肥产品;用10个指标的测试类比200个指标的测试,常见于护肤品;用追踪1小时的测试类比追踪10年的测试,常见于补水测试;这些都属于夸大试验数据。
③夸大中医效果
中医话题号称中国饭局两大撕逼话题之一(另一个是宗教)。对很多“中医粉”来说,中医不仅是一种实现大健康的手段,更是一种信仰。加入中药成分,并夸大这味中药的效果,并引申出很多古代医典认为有效,但当下评测体系判定为无效的效果。
④夸大精华含量
针对“面膜控”的需求,一些商家往往会用克数来表达面膜的精华含量。但我们都知道,面膜精华跟普通精华是有区别的。面膜精华是在普通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不少水份、保湿剂和粘稠剂,面膜一般敷15-20分钟后,就已经把精华成分吸收得差不多了,要重新清洁面部,避免堵塞毛孔。
⑤夸大销售数据
针对“从众型”消费者,夸大销售数据,营造很多人购买的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成交发生,常见于电商刷单和雇佣“托”排队抢购。
⑥夸大产品标价
针对“价格敏感”的消费群体,先夸大产品的出厂标价再打折,往往能快速打动他们消费。本身价值不高的产品,也能通过定价促销模式提升体验感。但这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欺骗行为,是必须遭到谴责和抵制的。
第三类:情感转移
人是天生的感性的动物,或者换个说法,人的一生中,都长期处于“不理智”的状态,一点情感上的冲动就能引发购买。直播购物是感性消费的重灾区,大量三无产品在直播间掘金。
①“手工”化妆品
纯中医、无防腐剂的“纯手工”制作的产品,在被法律管辖的主流销售渠道,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直播间这个“半法外之地”正好是有三无纯手工产品的生存土壤。煽情的话术加上萌物的造型,还是限量销售。但你点开连接后发现,主播在短短2个月里已经卖出了上万块。
②“懒人”美容神器
主播手里的懒人美容神器,永远让丑丑的主播,一秒变身小仙女。但买家用的时候不是质量不过关就是货不对板,根本做不到主播展示的效果。
③低价品试用,高额运费
屡试不爽的短视频“杀熟”妙招。通过低价产品搭配高额运费,以及海报朋友圈裂变,加上推广人模式,让裂变的人也能分钱,短时间内造成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获得利润的同时还造一波口碑。
④滥用违禁成分
一些处方药和激素都有极强的美容效果,但问题是,这些违禁成分不仅效果越用越差,还容易造成肌肤的药物依赖,对敏感肌肤更是致命杀手,对有过敏反应的消费者来说,说是谋财害命也不为过。
⑤隐瞒产地或发货地
直播里的各种代购,虽然快递是从大连、宁波等免税仓发出,但也许是国内其他地方运过去再集中发货,更有甚者直接伪造海外邮寄的单号,通过发货地来欺骗消费者。
⑥谎称包装升级
通过包装升级等说法,欺骗对品牌或产品认知不高的消费者,巧妙地避开原厂的防伪技术,还能避免新老包装对比,进一步降低造假成本。
作为迈入四十岁门槛的女性,我对肌肤护理用品的挑选越发重视。在这段期间,肌肤易...
repu微商此过程实为产品销售与情感交流交融,深化人际间的温暖与信赖,亦诠释了Re...
近期,经过试用,我发现数款性能卓越的纯补水面膜具有明显改善肤质的效能,呈现出嫩...
(曾玥)“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柯成兴认为,尽管短期...
敷用完毕后,肌肤水分得以充分补充,呈现出湿润且富有弹性的健康状态。经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