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07:14:57 來源: 147小编
文 | 孟凌霄 闫文艺 韩扬眉
近日,《三体》电视剧热映之际,演员王传君饰演的理论物理学家丁仪在未婚妻杨冬去世后,“长发颓废,借酒消愁”的另类造型,引发了网友争议。不少人觉得,丁仪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科学家的形象,反倒更像是一位艺术家。
讨论不停发酵的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位科学家跟着“躺枪”了。
有知乎网友分析称:“丁仪的造型应该是模仿中科院理论所研究员何颂,这个形象选取非常合适,何颂是研究弦理论和散射振幅方面的专家,CHY定理作者之一,是理论所中最像理论物理学家的研究员。”
针对造型原型的听说,何颂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自己并非听说中《三体》中丁仪角色的造型原型。
不外,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像”什么样子,从这位“天才型学者”何颂身上可见一斑。
两人是不是真的有点像呢?左:电视剧《三体》中的角色丁仪;右:何颂
电视里的科学家 VS真正的科学家
丁仪何许人也?
在《三体》原著小说中,丁仪是囚首垢面的“天才型”理论物理学家,他在《球状闪电》中粉墨登场,因发现了宏原子而闻名于世;同时,在《三体》中,丁仪曾为人类太空军发展立下丰功伟绩,最终因零距离考察三体探测器而牺牲。
该同名人物还在《宇宙坍缩》《朝闻道》等刘慈欣作品中出现,因此也被网友称为“六分仪”。有网友戏称,刘慈欣似乎对“丁仪”这个人物格外青睐,其作品的常见设定就是“流水的圣母,铁打的丁仪”。
何颂何许人也?
黑框眼镜、长发、山羊胡的造型设置,确实与电视剧《三体》中丁仪的造型有些相似。这位不到40岁的青年理论物理学家,早已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其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和弦论,特别是散射振幅及其在粒子物理、引力和数学等方面应用,是该领域国际知名的青年科学家之一。
2013年,年仅27岁的何颂与合作者提出了量子场论的Cachazo-何-袁(CHY)体系,颠覆了人们对基本粒子散射的认识,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何颂曾获2019年度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亚太理论物理中心杨振宁奖等。
刘慈欣科幻世界中的丁仪,有很多“可爱的怪癖”:算数只用纸、吸烟必须用烟斗、白昼睡觉做白天梦。而现实世界里的何颂,经常在大块黑板上入神地演算一整天,作陈诉时扎起辫子在讲台前踱步,只有在讲到激动处语速飞快,双手高举比划着“无穷远处”。
成为天才的秘密:满足于原始的好奇心
“天才”,无疑是何颂最醒目的标签。旁人也常以此赞叹他的传奇经历:学生时代的何颂,以“跳级”著称。为更早一点了解物理知识,何颂不但在初中、高中两度跳级,还在北大物理学院两度提前结业。
“第一次接触量子力学,觉得非常震撼,完全颠覆自己的世界观。”何颂告诉《中国科学报》,他在中学时代已经决心探究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北大三年的本科学习里,他主修了天文、物理和数学的基础课,以及大部门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从量子场论到粒子物理,从黑洞到量子引力,从弦论到数学物理,在这些领域中的探索,最终将何颂引领到如今的门路:探索自然最深刻的秘密。
博士结业后,何颂先后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爱因斯坦研究所)、加拿大Perimeter研究所和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正是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哥德尔等20世纪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的聚集地,是“数学和理论物理的圣地”。
带着对学术自由氛围的向往,何颂回国后没有选择去报酬更高的高校,而是入职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开放、交融、求真、创新”,这是2008年在理论物理所建立30周年之际,老所长周光召题写的办所理念。在这种理念之下,何颂没有追求热门方向的压力,没有论文数量的考核,而是“满足于原始的好奇心,以及它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乐趣”。
加入这场“不计利害”的伟大冒险
影视剧中的科学家形象,与现实中的科学家形象究竟有多远?
这一问题的讨论并非个例。2021年,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热播。在《功勋》8个单位剧中,《无名英雄于敏》《黄旭华的深潜》《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讲述的是科学家的故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功勋》里的科学家立住了吗?
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报》曾邀请科研工作者、科学史及科学流传工作者等“圈内人”,聊聊他们眼中科学家的真实形象与艺术形象。这一讨论,正体现出普通公众、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对生活与艺术、写实与虚构的观念分歧。
对读者和观众而言,基于艺术加工的科学家形象很大水平上影响着公众对科学家社会贡献的准确掌握,同时也关系到公众理解科学、到场科学的方式。“像个艺术家,不像科学家”的争议,背后值得更多深思。
针对科学家的真实形象与艺术形象的区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新闻流传学系主任张增一,2014年曾在《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与问题》一文中写道,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有对科学家的诠释,如电影、小说、绘画等,在这些艺术作品中,一则把科学家诠释为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人物,二则把科学家的形象妖魔化,如弗兰肯斯坦一样的科学怪人,这些形象的塑造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其时社会对科学家的印象。
张增一认为,公众对科学家的看法存在着“刻板印象”:一方面是科学家形象的神圣化,认为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默默地贡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才气;另一方面是科学家形象的书生化,把科学家描绘成过于理性甚至呆板,这在一定水平上倒霉于吸引优秀青年加入科研队伍的行列。
越来越多影视从业者意识到,科学家形象塑造需回归人的本质。走下神坛的科学家,才气出现出造型、性格、追求各异的人物形象。因此,真实的理论物理学家,乃至真实的科研工作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也许并无定论。
唯有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形象塑造的最大公约数。
《三体》中丁仪认为,科学研究需要有一种执着的信仰。在原著小说中,冬眠苏醒后的老年丁仪,主动成为三体探测器“水滴”的首位零距离考察者。结果他在水滴攻击下,与太阳系舰队一同化为灰尘。在发现危险前一瞬间,留下一句“傻孩子们,快——跑——啊!”,这一幕中丁仪晚年对后辈人特有的柔软,与他青年时期狂傲不羁、少年意气的形象形成反差,被许多网友评价为《三体》中最令人感动的场景之一。
大刘笔下的丁仪被理想主义科学家的浪漫气息层层包裹着,为了心中的信念,放弃生命也要知道那个答案。“二百年来意渐寒,纷繁物理已无澜。如筵宇宙久丰盛,岂有一隅未动盘?”或许才是他纯粹的世界的写照。
如同何颂本人所言:
永无止境的好奇和对自然法则“不计利害”的探索是人类最美好的特质之一。当这条艰辛的探索之路延伸到今天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孩童般天真的人,加入这场“不计利害”的伟大冒险之中。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896918/answer/2847911631
http://bbs.tianya.cn/post-no02-280521-1.shtml
作为迈入四十岁门槛的女性,我对肌肤护理用品的挑选越发重视。在这段期间,肌肤易...
repu微商此过程实为产品销售与情感交流交融,深化人际间的温暖与信赖,亦诠释了Re...
近期,经过试用,我发现数款性能卓越的纯补水面膜具有明显改善肤质的效能,呈现出嫩...
(曾玥)“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柯成兴认为,尽管短期...
敷用完毕后,肌肤水分得以充分补充,呈现出湿润且富有弹性的健康状态。经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