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14:09:30 來源: 微商网
在着装自由被社会高度包容的今天,不管你是上班都要带两套衣服的社畜,还是会时不时瞒着女朋友换上假发lo娘裙去看漫展的异装癖。
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好的心理准备是——你死之后的行头是亲人从这儿给你选的:
想想上一代年轻人在本命年被逼着穿上的红内裤,再也没有一个90后00后能接受意外身亡后被随缘穿上一件“福禄寿”了。
如果说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催生了人类的文明,那么逾越生存的审美战争就是寿衣走上T台的理由。
社交网络构筑了我们的信息茧房,实用主义的残酷现实压迫曾让普通人对于“时尚”一词的理解多么贫瘠。
既然有灵车飘逸和坟头蹦迪一说,为什么就不能有寿衣走秀了呢?
2015年,台湾高雄市冈山吉园舍利骨塔举办的寿衣时装走秀,掀起了我国商业时尚界对殡葬业的第一次进攻。
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没有任何一位消费者想要提前穿上今年新款的“时尚”单品了。
在当时大部分出席会议的观众眼里,虽然吉园特地邀请了台湾服装设计首屈一指的实践大学服饰设计与经营学系的设计师的合作参与,希望通过年轻思维让寿服融入时尚元素,但聘请来的模特们,在T台上的举手投足似乎显得有点多余。
他们摆出的pose对于用户真实使用场景来说没有太多参考意义,台下与会人员的脸上大都展现出了一种生命的严肃性被肢解的惭愧。
直到主持人向观众科普说,他们自己身上穿的化纤衣物在火化时会燃烧成液体,沾附在遗骸表面,影响亲友的骨灰纯度时,会场陆续传出了一些若有所思的讨论。
“对死亡的恐惧长期以来让我们对殡葬用品避而远之,好像只要我们不去谈,‘死‘就离我们很远。”
由于模特对穿寿衣心有芥蒂,主办方不得不将酬劳从8000新台币提高到了2万新台币一人。
他们不仅需要穿上寿衣为丧家提供款式参考,如果客户有需求,还可以躺进棺材,为体型接近的用户进行“试穿”。
“毕竟葬礼只有一次,我们尽量挑选身材不一的模特做参考,因为谁都不想在遗体瞻仰环节上被窃窃私语,‘她穿的这件寿衣好像有点显胖’。”
廊坊市灵山宝塔陵园的寿衣走秀,就为随时可能猝死的白领人群定制了一套均码通勤寿衣。
该寿衣时装秀由丧葬杂志《墓政参考》携手福天华、羽化田、德仁祥、玉灵福一众业内权威寿服品牌商家参展,展出品类包括寿衣孝服、葬礼礼服、行业工服。同时,第一次以“生命时装”重定义了寿衣时装走秀这种新型艺术概念。
会场有记者提问,寿衣一把火就烧没了,还需要追求这么多细节吗?
群兴寿服的总经理解释说,寿衣不仅是逝者最后的一件衣服,更是逝者最后的尊严,还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体现,这种追求是理所当然的。
坐拥33万用户的“灵异豆瓣”小组,那里曾经有一个热帖,集中讨论过下葬时的着装对投胎或者到了阴间的后续事宜的影响。
贴主认为,如果中阴身时,升起来的灵魂看见自己穿着花花绿绿的寿衣死掉,会感觉走的不踏实,MUJI一类以朴实和极简风为设计基调的活人品牌因此无辜躺枪。
对存在主义者来说,一把火就烧没的寿衣和生命本身一样需要认真对待。精心呵护了一辈子的身材,死了也要成为火葬场最惊艳的尤物,毕竟遗体瞻仰是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场焦点的不可多得的机会。
选择最后一件衣服,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消费主义,更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究竟是谁。
来自全世界顶尖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时装设计师于静乐认为,每个人都有权优雅地死去,并以自己所设计的衣服佐证,给丧葬业带来了一系列新概念。
她设计的每一件寿衣都别出心裁,有盛满润滑剂的透明背心、配放有柠檬的透明内裤、以及布满刷头的胶拖鞋。
“柠檬可以盖过难闻的气味,而刷头可以确保往生者的双脚保持柔软。”
以帆布制成的连身衣,上面挂有显示出不同文字的LED灯牌。还有印有福字及圆形图案的双人尸袋,红黑相间,与不少传统中国服饰的配色十分相似。长方形连衣裤以及全黑披肩等等设计都在系列之中。
于静乐的灵感来源于他的一位跨性别姑妈,他去世后遭遇错判,被穿上了一件中国传统的男性寿衣,这是不少跨性别者死后广泛存在的一种遗憾。
于静乐希望,通过他设计的寿衣,让每一人都能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并以自己想要的形象优雅地死去。
但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能理解这样的文化。同在东海岸曼哈顿唐人社区的茂比利街(Mulberry St.)44号福安盛寿衣店店主,却曾经遭遇三名突检的便衣警察的误解。
检警询问了一些用于殓葬的纸扎LV手袋、Burberry鞋子、Gucci钱夹等物品的售价之后,将店主以贩假货为由逮捕。
业主同时还是五福殡仪馆的老板陈麦洁明,他对警方执法感到莫名奇妙,称“实在无法理解”,他指着纸扎的奔驰、宝马跑车气愤地说:“难道这些车也是仿冒品吗?你们真的太不讲理了!”。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掌控自己和亲友们最后一次告别要如何着装的权力,这个世界的一切又未尝不是从另外一个世界烧过来的呢?
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临终时就要求要一双灰色的袜子,上面要印着喷气式飞机,这是对他服过兵役的人生致敬,也是他本来就对鲜艳袜子一贯异想天开的偏爱。
2012年初,由Lien基金会发起的电影计划“Life Before Death”屡获殊荣,(包含50部个人短视频、一部故事片和一部纪录片)在电影官方网站上,有人发起了一项叫做《The Last Outfit(最后的装扮)》的公众艺术项目。
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年龄、不同信仰、不同时尚观念的23位参与者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临终装扮。从正式到非正式,时尚到朴实;从在世者,到已故的人,这个项目想要唤醒人类对自己和对每个人的临终关怀意识。
他们的项目计划介绍里面写着这样一行字:
“谁能决定死者在他的葬礼上穿什么?我们往往把这个权力留给了在世的血肉们。但是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主意会怎样,就自己的葬礼细节做出你的决定,如果每个人都能尽可能地掌控自己的生命到最后一刻,这个世界会怎样”?
关于死亡,虽然东西方存在一些明显的价值观差异,对于尊严和身份认同来说,关注这个领域的艺术家总是能够求同存异。
在中国把寿衣和时装联系起来,李娃克当数第一个。作为寿衣时装行为开创者,这位山东艺术家的设计理念以黄、黑、红、蓝四种色彩为主调,从博士服的设计思路中得到了最初的启发。
他设计的寿衣,前面正中绣着“龙凤”字样,背后是放着光芒的铜钱图案。
这种潜在的传统寓意和如今hiphop文化大行其道的“发财”梦想不谋而合,他的中山装解构了铜钱和象征权利的公章的共存价值意义,初衷只是想结合政治波谱和媚俗艺术的反讽特质,给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审美定式开个玩笑。
“寿衣是人们感觉晦气的东西,李娃克让美丽不可方物的青春少女身着寿衣,意味无尽苍凉。”
有策展人认为,他的作品从佛家解释即再鲜活的生命终归一死。从世俗上讲就是再美的皮囊都是行尸走肉。
“有些人活着,早就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却可以穿着寿衣永远鲜活如初。”
他设计的寿衣,魅影遍及798、今日美术馆、上上美术馆和CCPARK艺术公园,还让真人模特穿着去过长城和天安门,膈应了无数不知情的无辜游客。
中央美院教授邹跃进曾经在“评李娃克的《当代寿衣时装行为展》”中发出过以下诘问:
在20世纪艺术史中,李娃克的寿衣艺术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前所未有的现场表演,它给人们的感受和疑问是:
我们难道真的进入了一个人神共舞、众神狂欢、生死和解的时代?
李克娃用冥币、探空气球、防毒面具和皮揣子做的寿衣;图片来自:微博 李娃克
从“洋气”一词天生暗示的舶来意义中就能一窥我们如今内心深深的自卑,所以“土酷”这个矛盾而又矫情的词语,诞生在了当下的魔幻时代里。
只有烙在内心深处的高下之分,才能让我们不顾一切地去崇拜那些凌驾在我们头上的神秘。
那是个体的自尊根本无法抗衡的东西。
“土酷”了一辈子的人,绝不再能接受死了之后被穿上一件old school纸扎配色寿衣的宿命。如果只在淘宝搜索一下“寿衣”,任何自杀的倾向都能被当场劝退。
只有浸淫在hiphop文化里的千禧一代,看到oversize是大部分店家给出的寿衣dress code时,兴许才能长舒一口气吧。
换个角度讲,这个世界的一切未尝不是从另一个世界烧过来的呢。
我们还有余生的时间去选择一件能够代表自己的寿衣。尽管终将被焚灭,如果不曾试图把握任何一刻,又何谈存在的本身呢?
作为迈入四十岁门槛的女性,我对肌肤护理用品的挑选越发重视。在这段期间,肌肤易...
repu微商此过程实为产品销售与情感交流交融,深化人际间的温暖与信赖,亦诠释了Re...
近期,经过试用,我发现数款性能卓越的纯补水面膜具有明显改善肤质的效能,呈现出嫩...
(曾玥)“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柯成兴认为,尽管短期...
敷用完毕后,肌肤水分得以充分补充,呈现出湿润且富有弹性的健康状态。经长期保持...